AK47采用了切削机匣,不仅费时费材,还导致了结构重量增加,所以采用冲压机匣的AKM在1959年正式装备苏军。AKM采用冲压机匣后,内部零部件的连接也采用了焊接而非铆接,这就即保证了结构强度还减少了重量、生产成本。此外,AKM的枪托做了调整,其贴腮面几乎和枪管成一条直线,这样枪机后坐的力量就直接传递到肩膀,减轻了枪身的跳动。这样的枪托设计其实在二战德军的MG34/42就开始了,在FG42伞兵步枪和STG44突击步枪上也可以看到。
在AKM—3型上,AKM的枪口帽(不是消焰器)被改为了斜口型,斜口朝上,枪口处少量火药燃气就会向上喷出,抑制枪口上跳。这个上跳是枪机后坐导致枪口回转运动。因为AKM的复进簧后座行程较短,且直接“顶住”机匣尾部的卡座上,这个卡座又是机匣盖的固定座,所以AKM的枪机后座后会撞击机匣盖,AKM的机匣盖就不能安装各种瞄具。AKM采用了7.62*39mmM43中间威力弹,其射击产生的后坐力本来就大,加之复进簧的缓冲效果一般,所以其精度就比较感人。
此外,AKM还把枪托和枪管护盖改为了树脂合成件,重量和成本都下降了,并且更加牢固,还能抗腐蚀,的确一举多得。现代枪械的工程塑料外壳,几乎就从这里开始了。AKM的弹匣也改为了轻合金,所以其重量就减到了3KG。AKM内部结构不变,还是AK47的枪机回转闭锁,活塞长行程自动原理。枪机回转闭锁是非常优秀的闭锁机构,在G36步枪也采用了;但是活塞长行程的后座后,其必然会偏离中心轴线,在自动射击模式下,也会影响射击精度。
上文说到了AKM的精度是很一般的,如果是连发射击,那就连合格都达不到了。但AKM为什么还能够被各个国家仿制,成为“大规模杀伤性武器”呢?因为其廉价、可靠(易操作)、遇到了好时机。冲压机匣和简洁的设计降低了AKM的成本,也更好操作;简单的构造且较大结构间隙让泥沙不会影响枪机的运动,实现了全环境适应性。在那个连美国人都还崇尚全威力步枪的时代,AKM无疑是领先世界的,借着苏联的影响力,AKM想不火都难。但是,如果现在某个国家还抱着AKM“不放”,无疑是落后时代的。
最后说一说国产“AK47”,也就是56式冲锋枪,因为56式是1956年从苏联引进的AK47,加之当时我军战术思想保守,认为步枪还停留在半自动射击时代(56半),所以就把56式命名为了冲锋枪。56式和AKM最大的区别就是包络式准星座,而苏联的AK47/AKM都是半包络结构。另外,56式的冲压机匣的铆接结构也不一样,和RPK(重枪管的AKM)的机匣很相似,在快慢机的后方有两个“呈斜线”的焊点。此外,56还装有军迷眼中大名鼎鼎的三棱军刺(已经证明其无毒)。56装有三角形折叠枪托的叫56—2,缩短枪管叫56—C。苏联的折叠枪托版本叫AKMS,短枪管叫AKMSU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